自从人类文明诞生以来,宗教、种族、性别等各种冲突便与之相伴相生,我们看待世界的方式也天然地被贴上非此即彼的标签。我们是如此热爱给世间万物分门别类,把它们强行塞入人类视角下的认知系统,然而这套系统是人类为了理解复杂世界搭建的简化版体系,如果把其当作真相,未免有了削足适履的意味。又或许这是人类用思维上的懒惰来维护某种虚妄的优越感。
而作者偏是要打破这种幻想,他从风险与回报、肉食与素食、性别与身份、颜色与种族、法律与秩序等方面,从科学理性的角度探讨了这些领域内的分类与边界,并告诉我们:
1.从宇宙观角度来看,这些冲突都是人为制造的战场,它们事实上都不构成对立,而人与人之间的相似性要大于不相似性;
2.科学并不会把真实的复杂世界简单化,相反的是,我们过于简单的模型需要被科学修正得更复杂一些,才配得上真实世界的样子。
阅读过程中一个思考贯穿始终:作者这种唯科学至上的观点,会不会也是某种意义上的偏狭?毕竟人性中的诸多特性,虽然有不可克服的弱点,却也因此构成了人之为人的鲜活;而科学理性的无节制膨胀,最终又会不会让我们变成一台冰冷而没有感情的人形计算器?不可忽视的是,从大航海时代以来开启的现代世界,被认为无所不能的科学,也同时给人类带来了快速膨胀的自大与傲慢。
合卷之际,我心中的疑问大致有了答案。从作者宇宙观的底色出发,他要强调的是,正是因为宇宙之复杂,我们应该始终心存敬畏,时刻跳出自身来审视。科学与人性并不对立,追求理性的同时并不意味着摈弃感性。文明史的发展其实就是一部双方交替上场的历史:历史上的科学革命往往伴随着人文主义的反拨:启蒙运动催生浪漫主义,工业革命激发工艺美术运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主流声音,然而另一方的声音虽然微弱,却一直都在。应该如此,也必须如此。
生而为人,渺小但不孤单,幸运但不特殊。当旅行者号回望地球呈现"暗淡蓝点"时,卡尔·萨根感叹所有纷争都发生在这个"宇宙尘埃"之上。《星际信使》延续这种超越性视野,提醒我们:真正的智慧不在于征服边界,而在于理解自身在宇宙坐标中的真实位置。这种认知革命,或许能帮助人类挣脱自缚的认知茧房,在浩瀚星海中找到更从容的文明姿态。
(明日控股 蔡晶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