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白》是日本著名推理小说家湊佳苗的作品,该书主要讲述了学校老师森口悠子的女儿森口爱美意外死于游泳池,经过调查得知爱美的死并非意外,而是谋杀,凶手正是自己班里的两位学生。为展开报复,悠子老师将混有艾滋病血的牛奶给了两位学生,由此引发一系列恐慌。
所谓告白,即每个人在自我视角下对事件的内心自白。是一本探讨青少年犯罪问题的长篇推理小说,小说主要围绕对未成年保护法的不合理之处展开,并通过对两个少年犯罪原因的拷问,质疑了当今日本的教育和青少年成长的社会环境。相同的事件,不同的人却有不一样的看法,由主人公的第一人称叙述,表达出家庭、环境、社会三方影响下的人格形成与培养。
小说多角度多层次描写杀害爱美的过程。通过第一人称的告白,一是传达了两位少年犯罪的详细过程,二则表达少年人格形成的关键为家庭和社会。
渡边修哉同学的成长环境造成了他的人格扭曲,童年时期失去母爱是他最后走向犯罪的深层原因之一,修哉母亲曾将自己学业上无法追求更深的造诣都追究成家庭原因:是因为有了小孩才被迫放弃,更将这种莫须有的罪名用更多理由去家暴修哉,甚至扬言要是没有他就好了,这对还在依靠家庭所建立三观的小孩来说是莫大的打击,除此之外,由于修哉母亲本身就有较高的学识水平,在普通小孩还在接触基础知识的时候,她便向修哉灌输更深层次的科学理念、思想高度等等。从小到大,妈妈在修哉心里永远都是伟大的形象。
父亲在孩童成长时期所扮演的角色也是十分重要的。在修哉母亲离开后,其父亲就迎娶新人,后妈的到来让修哉暂时性拥有了相对“正常”的童年,一家三口有了一段快乐的相处时光,好景不长,次年后妈生下孩子,修哉被迫搬出原来住所开始独居。父亲居然也默许后妈的做法,这让修哉得到亲生母亲的关注有了更强烈的渴望,他利用早年母亲教的知识进行深化实践,做出一个又一个成品,为实验成品效果不惜伤害无辜生物的性命。
在此期间,没人出来制止他的行为,没人告诉他何为对错,在成长阶段,父母情感介入的失败,导致一个天才少年的心理开始扭曲,人性开始变得不可控。
与渡边修哉相反的是下村直树,他的母亲十分信赖和包容他。对于一个家庭主妇来说没有什么比拥有一个优秀儿子更自豪的事情了。所以无论生活还是教育等方面的事情,都是以溺爱为主,无论对错。在得知是自己的儿子就是杀人凶手后依旧为其辩护,不断说着“直树真可怜,因为帮助坏朋友才做了杀人这样的事情”,始终不愿去承认自己的儿子犯错的事实。
在这样环境下成长的直树性格懦弱,一直活在母亲为自己建立的保护伞里。当外界某些声音和母亲所传达的声音不一致时,他就陷入深深恐慌。懦弱和乖戾双重人格将其包围,无法接受自己失败的原因。在修哉说出那番凌辱的话时,他便急于证明自己,变成了真正的杀人凶手。
虽然说下村父母都健在,也创造了一个相对健康稳定的生活学习环境。可是过度的母爱和不在位的父爱还是扭曲了下村的人格、影响了他的生活。
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指出,缺乏母爱的儿童是有缺陷的儿童,失去母爱会使孩子心理受到阻碍;没有父亲存在,会使母爱向溺爱方向发展。
两位少年的人格形成都和原生家庭密切相关。小说中着重阐述了母亲对孩子的影响,也从侧面展示父亲对家庭的重要性:例如修哉之父、直树之父、爱美之父。三位都是各自孩子的父亲,却都没担任起父亲这个称谓的责任。修哉之父沉迷于新三口之家而过于放纵和放心自己的儿子;直树之父以工作养家糊口为借口逃离了教养之事;爱美之父为早年放纵生活买单,不得已放弃抚养孩童之责。生育并非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生下来只是第一步,育人才是家长终身的事情。
《告白》是日本著名推理小说家湊佳苗的作品,该书主要讲述了学校老师森口悠子的女儿森口爱美意外死于游泳池,经过调查得知爱美的死并非意外,而是谋杀,凶手正是自己班里的两位学生。为展开报复,悠子老师将混有艾滋病血的牛奶给了两位学生,由此引发一系列恐慌。
所谓告白,即每个人在自我视角下对事件的内心自白。是一本探讨青少年犯罪问题的长篇推理小说,小说主要围绕对未成年保护法的不合理之处展开,并通过对两个少年犯罪原因的拷问,质疑了当今日本的教育和青少年成长的社会环境。相同的事件,不同的人却有不一样的看法,由主人公的第一人称叙述,表达出家庭、环境、社会三方影响下的人格形成与培养。
小说多角度多层次描写杀害爱美的过程。通过第一人称的告白,一是传达了两位少年犯罪的详细过程,二则表达少年人格形成的关键为家庭和社会。
渡边修哉同学的成长环境造成了他的人格扭曲,童年时期失去母爱是他最后走向犯罪的深层原因之一,修哉母亲曾将自己学业上无法追求更深的造诣都追究成家庭原因:是因为有了小孩才被迫放弃,更将这种莫须有的罪名用更多理由去家暴修哉,甚至扬言要是没有他就好了,这对还在依靠家庭所建立三观的小孩来说是莫大的打击,除此之外,由于修哉母亲本身就有较高的学识水平,在普通小孩还在接触基础知识的时候,她便向修哉灌输更深层次的科学理念、思想高度等等。从小到大,妈妈在修哉心里永远都是伟大的形象。
父亲在孩童成长时期所扮演的角色也是十分重要的。在修哉母亲离开后,其父亲就迎娶新人,后妈的到来让修哉暂时性拥有了相对“正常”的童年,一家三口有了一段快乐的相处时光,好景不长,次年后妈生下孩子,修哉被迫搬出原来住所开始独居。父亲居然也默许后妈的做法,这让修哉得到亲生母亲的关注有了更强烈的渴望,他利用早年母亲教的知识进行深化实践,做出一个又一个成品,为实验成品效果不惜伤害无辜生物的性命。
在此期间,没人出来制止他的行为,没人告诉他何为对错,在成长阶段,父母情感介入的失败,导致一个天才少年的心理开始扭曲,人性开始变得不可控。
与渡边修哉相反的是下村直树,他的母亲十分信赖和包容他。对于一个家庭主妇来说没有什么比拥有一个优秀儿子更自豪的事情了。所以无论生活还是教育等方面的事情,都是以溺爱为主,无论对错。在得知是自己的儿子就是杀人凶手后依旧为其辩护,不断说着“直树真可怜,因为帮助坏朋友才做了杀人这样的事情”,始终不愿去承认自己的儿子犯错的事实。
在这样环境下成长的直树性格懦弱,一直活在母亲为自己建立的保护伞里。当外界某些声音和母亲所传达的声音不一致时,他就陷入深深恐慌。懦弱和乖戾双重人格将其包围,无法接受自己失败的原因。在修哉说出那番凌辱的话时,他便急于证明自己,变成了真正的杀人凶手。
虽然说下村父母都健在,也创造了一个相对健康稳定的生活学习环境。可是过度的母爱和不在位的父爱还是扭曲了下村的人格、影响了他的生活。
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指出,缺乏母爱的儿童是有缺陷的儿童,失去母爱会使孩子心理受到阻碍;没有父亲存在,会使母爱向溺爱方向发展。
两位少年的人格形成都和原生家庭密切相关。小说中着重阐述了母亲对孩子的影响,也从侧面展示父亲对家庭的重要性:例如修哉之父、直树之父、爱美之父。三位都是各自孩子的父亲,却都没担任起父亲这个称谓的责任。修哉之父沉迷于新三口之家而过于放纵和放心自己的儿子;直树之父以工作养家糊口为借口逃离了教养之事;爱美之父为早年放纵生活买单,不得已放弃抚养孩童之责。生育并非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生下来只是第一步,育人才是家长终身的事情。
小说也从某些方面交代了两位母亲的成长轨迹,分别是森口悠子、直树之母。森口悠子在一个贫穷的环境中成长,选择当教师也是因为经济压力,她自身对经济稳定和家庭稳定有着相对渴求的态度,而当即将组成新的家庭时又受打击只能单亲扛起抚养大旗,她很看重自己的女儿,也很尊重教师这个职业,只是当家庭与职业互相有关联时,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
武志红在撰写《为何家会伤人》时提到:恋爱关系是亲子关系的复制,如果童年幸福,我们可能复制幸福;如果童年痛苦,我们更可能复制痛苦。这点可以从直树之母身上有迹可循,她的母亲对儿子的偏爱直接影响到了她的婚恋观:女孩子应该具备教养礼仪之事,男孩子需要不断夸赞树立自信。直树之母看见在这种育人模式下的成功案例后就急于复制,完全没有认真思考同样的教育理念是否适用于自己的孩子;原本的教育模式是否跟得上时代的脚步。过度缩小自己孩子身上的缺点,过度扩大其他人的缺点,遇事推卸责任,为自己已经犯错的儿子找借口,在得知真相后不肯承认自己的失败打算同归于尽。其实直树之母也是一个被忽视的孩子,她固步自封,完全将自己封印在大人为其塑造的世界里,传承发扬自己母亲育人那一套,忽视了女孩子在做母亲之前应当先做好自己,应当冲出舒适圈去看看更宽更广的世界,了解世界的多变性,清楚山外有山、人外有人这一道理。
但我更为看重的是《告白》的现实意义。
向社会敲响警钟。孩子是祖国的未来,社会人士都认识到这一点。新旧更替,一个国家的未来不是由一代人民决定,其中也有传承的道理。作为在这样环境下成长的成年人,应该清楚未来的走向,再根据自身的经历给下一代传授经验。社会也应当保有包容之心,不该为孩子树立一种:唯有学习好方有好前途的思想氛围。在这个世界有千万种生活方式,这个道理应由社会反馈给学生。国家立法也要考虑多层面:一个人的善恶不应当以年龄为尺,法律的建立是为了约束公民的行为,而不是成为加害者的保护伞。
引发教育者思考。教书育人,这两件事都是教师的职责。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古往今来,老师都是知识的主要传播人,掌握和运用知识固然重要,引导学生通往正途也尤为重要。古有孔子这类贤师,传道授业,传递做人为官的思想。正是因为在诸多方面都能教育学生,他的思想才得以流传百年,影响至今。虽说家庭是学生的第一课堂,为人处事与家长有相当大的关系,但是教师也不能单用成绩区分学生的品德好坏,天资聪颖者并非多数,每个学生都有独一无二的优点,积极倡导学生发现自身优势,而非用同一标准衡量任何一人。教师不单是一个职业,他有独特的使命,对于一个称职的教师来说,他有义务引导学生走上正轨,为自己的人生负责,也是为一个社会负责。
给家庭教育给予警示。先清楚认识到养育孩童的职责再确定是否生育孩子。生育孩子后,更要明白孩子是独立的个体,拥有独立意识,不能将自身的思想强加到孩子身上。父亲母亲在孩子的成长道路上所扮演的角色是不一样的,自然的发展规律也说明了这一点。社会上对于成功养育孩子的案例有很多,家长可以借鉴经验,但是在实际运用中还是要考虑现实情况。尝试降低对孩子的期待,遵循孩子的优劣势,接受孩子的不足,发扬其他优点。同时,父母也应当不断学习,扩充自身知识面,紧跟社会步伐,改变自我的思想。一个人首先是做好自己,才能再拥有其他身份。这点尤其重要。养育孩童仅仅提供物质生活是不够的,精神层面更为重要,一个自信、有活力的孩子养成必定涉及多方教育。
书中几位母亲在养育孩子上都预示着“失败”,几位父亲也有明显的失责。正是这种不如意的家庭教育,才让大众明白家庭的意义是什么。为了防止小说中的悲剧在现实上演,现实中的我们就需要明确父母职责,承担对应的责任,树立正确形象,构建健康三观。其路漫漫,任重道远。
原生家庭作为个体生命的起源,是我们最亲密的存在,是孩子人生中的第一课堂。如何上好这第一课是夫妻双方需要共同努力的课题,三观建成、习惯养成大多源自这第一课堂。作为父母要学会接纳孩子的缺点和优点,根据孩子自身情况制定对应的教育理念和模式,不可统一概论,要学会倾听接受孩子的世界观和理解孩子的三观;作为孩子要学会及时与父母建立沟通,解决问题,防止酿成大祸悔恨终身。
只有正确的教育方式与理念才能培养出三观正直、自信满满的一代又一代。
(明日控股 朱植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