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遍读《围城》的时候,我还是一名高中生,面对书中充斥的生僻字、文言文,断断续续几个月才看完,当时的感想仅停留在“婚姻是一座围城,城外的人想进去,城里的人想出来,事业、人生也大抵如此。”最近又重读了一遍,初读不知城中意,再读已是城中人。无论是走出围城,还是留在城内,人生是自己的,有些路只能一个人走。
亚里士多德说过,从本质上讲,人是一种社会性动物。每个人都难以脱离他人和社会而存在,尽管许多人想要超脱其外,获得真正的自由,不过学业、工作、婚姻,在一定程度上许多无形的力量都会将你团团围困,让你无法从中脱身。我觉得这便是小说《围城》想要传达给我们的思想。
小说围绕方鸿渐的婚姻和事业展开,主人公是一个从欧洲“野鸡大学”毕业的海归,他三心二意、不学无术,回国前一事无成,无奈只好从爱尔兰人那里购买了一张“克莱登大学”的假博士文凭,这段羞于启齿的留学经历后来成为他一生无法埋葬的记忆。回国后,方鸿渐和赵辛楣从最开始的情敌兼对手,到后来艰苦旅途上的伙伴,再到三闾大学成为龌龊大环境中唯一能交流的死党,两人前半生的轨迹高度重合。但赵新楣就像方鸿渐的对照组,衬托出他的天真单纯、优柔寡断,连作者都忍不住借赵辛楣的口吻调侃他:你是一个好人,可是没什么用。
作者刻画了一个个性非常不鲜明的人,他随波逐流,浑浑噩噩,缺乏人生规划意识,从不去努力争取,没有一件事是他心向往之并为之付出努力奋斗的,全是被动接受,不主动,也不拒绝。然而,他又确实有些才华且涉猎广泛,颇有口才、爱好吹牛却讨厌讲课,他的清高和自尊却让他仅有的才华无处施展,清高没有强大的实力做支撑,也无法对他人产生价值。所有选择都是先满足眼前的诱惑,即使机会送到他面前,他也看不到。他明明可以在最适合自己的三闾大学闯出一片天地,但由于自己高傲的处世态度,被曾经看不起的同事排挤,成为被全世界遗弃的人,最后落得卷铺盖黯然离场的结局。如果说婚姻是他的第二次出生,那么在此之前,他一直是个孩子,从未有过成长。
其实,方鸿渐何尝不是普通人的一种缩影,“围城”是方鸿渐自己给自己建造的一座城,将自己困在里面却又不知自己身在围城中。有人曾引用钱钟书的文章,把考研描述成围城,许多大学毕业生为了逃避残酷的就业环境而读研,甚至二战、三战将自己困在考研的围城中,这里并不否认学历和知识的重要性,但我们需要的是两样更为重要的东西:清醒的认知,对生活的忍耐。真正的英雄主义就是看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它,我们进入围城后的落差感根源于我们的主观美化,局外人看中的城只是自我意识的完美投射,那么如果从一开始便打破这种假象,形成清醒的认知,就不至于产生被欺骗的慨叹。叔本华说,生命就是一团欲望,欲望得不到满足便会痛苦,满足便会无聊,人生如钟摆在痛苦和无聊之间摇摆。现实中媒体传播的关于物质和欲望的美轮美奂的信息,不知给人造成了多少各种各样的围城,尤其是不经世事的年轻人,如果不想成为时代的消耗品,就不能随波逐流,必须突破自己心里的围城,努力奋斗,并且学会与自己和解。
(华通商贸 何玉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