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稀记得,我第一次读这本书大概是在三年前,那时候娃还是天真烂漫的幼儿园一员,每天最重要的事是好好玩儿。我也沉浸在对娃的无限期待中,比如幻想着长大后他考上清北名校这样的场景。
与很多父母一样,我对孩子的期待是与生自来的,总觉得我的孩子是与众不同,独一无二的,从小就对他有无限期待。其实每个孩子,都有他自己的优点和缺点,我们需要不断强化优点,优点最大化(和销售所说的利益最大化同理);缺点最小化。不能因为一个优点而沾沾自喜,也不能因为一个缺点而大发雷霆。成年人都有缺点何况是孩子呢!
孩子的教育没有捷径,但是有方法。在家长的言传身教和默默的陪伴下,引导孩子养成一个又一个良好的习惯,这是贯穿家庭教育始终的准则。有人说,我也知道要培养习惯,但是我跟他说他不听啊!是啊,如果说说孩子就会听,照着你的指令乖乖去执行,那教育会不会太简单了,这个职业就不会有那么多人不想干了。
本书作者的女儿曾说过,妈妈是我最好的榜样。现实中我们都希望孩子读书时努力,长大了成才,如果身边有一个榜样时刻引导着他,这个可能是否更容易实现呢!言传身教很重要,我认为身教应当是重于言传的。父母对孩子的爱不一定是惊天动地,有时如春雨般润物细无声,更有成效。
读了这本书后,我有几点感想,与大家分享。
首先,认真对待孩子的问题,保护孩子的好奇心。这点非常重要,我觉得它是形成和谐的亲子关系一个重要的途径。大多数父母与孩子朝夕相处,但其实没有真正走到孩子的心里。从幼儿时期,孩子喜欢用手、脚、身体去感知世界,而我们习惯性去保护他,怕他摔了,疼了,安全是安全了,但属于他的探索和乐趣却没有了。大一点的孩子对很多事情也很好奇,比如为什么小鸟能飞,而我们不能?天上的云为什么会变颜色?为什么外婆脸上有皱纹,而妈妈没有?为什么……也许一开始你会觉得孩子真可爱,时间长了你是不是会觉得烦,因为很多问题你也没有深究过,没法明确的解答,而此时你如何回应对孩子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
我曾经听一个妈妈说:“我叫儿子去问老师,别来问我!”真的很可惜,你拒绝了一个孩子的好奇心,他以后很有可能因为你的回答而渐渐不再那么好奇,没有那么强烈的探索欲,从而发现问题、遇到问题时也没那么想要去解决去搞明白了,失去了探索世界的欲望,进而失去了前进的动力,这是多么可怕啊!
书中的妈妈给我们做了一个好的示范,孩子不止一次问世界上第一个人类是怎么来的,妈妈答了几次后还似懂非懂,后来带孩子去书店查阅书籍资料,孩子搞懂了再没问过这个问题。慢慢的,孩子养成了自己查阅资料的习惯,这其实是在培养孩子的自学能力。后来才明白,孩子问的问题看似浅显,其实意在更深层次的含义,而我们千万不能敷衍、训斥孩子,妈妈态度不好,便会让孩子没有了好奇心。
其次,尽力打造一个书香门第。我说尽力,因为现在社会是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获取知识可以从多媒体、手机、电脑等等方式,不仅仅从纸质书上来,而碎片化的时间,导致专心阅读纸质书籍的习惯越来越难。
我们希望孩子爱上阅读,那首先问自己:你在闲暇时候是否书不离手,你们书房里有多少书籍?有句谚语: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其实就是家长榜样的力量。
带孩子去书店,我常听到家长对孩子说“买回去有什么用呢?你又不看,在书架上积灰!”这里我觉得因果关系错了,不是因为孩子爱看书而买书,应该是先买书,让孩子随时随地有书可看,旁边有个同样爱看书的榜样,慢慢的孩子也会爱上看书。
好的习惯,不是一蹴而就的,但是坏习惯好像特别容易养成。如果家长在家多看几次手机孩子就会缠着你要玩手机,你不给的话孩子要发脾气。他一旦认定你是区别对待,那你的回答就会显得很苍白无力。所以,我们做不到时时刻刻捧着书,但尽力每天固定一个时间和孩子亲子阅读,小一点的孩子可以家长读给孩子听,大一点可以相互陪伴,但各看各的。如果真的对书本没有兴趣,可以从自己的兴趣入手,比如我家爸爸对炒股感兴趣,时常抱着个手机,美名其曰我在工作,我就给他买了几本这一类的书籍,因为书籍记录的文字是需要反复校对的,一般比那些录制的视频要更严谨,往往可读性更高。如此,耳濡目染,你就会收获一枚爱阅读的娃。
第三,孩子做错题,该如何引导?我在写这篇文章时,孩子正在旁边练习词语,写好了,我一看14个词语9个正确,5个错误。我问:“你觉得都写对了吗?”他说:“是的,这是第二遍写了,大多数词语课上都练过。”听到这里,你会不会生气,既然做过一遍还会错这么多吗?你有没有认真做?然后我把结果告诉他,他很惊讶!看我比较平静,并没有要骂他的意思,他感觉做错了事,订正完后抄到错题本,并保证每天早晚读几遍,直至牢牢记住。
其实,这件事非常小也非常普遍,但大家处理的方式却不尽相同。我讲讲我的原因:首先,大家都听过艾宾浩斯记忆曲线吧,学过的知识若不复习,一小时后只剩余44%,一天后只剩余33%,六天后只剩余25%,这是理想状态下,如果孩子科目多,每天要记忆接受的新知识很多,那忘得也许会更快。既然遗忘是大脑的正常现象,他忘记了写错了,也是正常现象,我为什么还要生气、责怪他呢?父母都是普通人,难道还希望娃有过目不忘的本领吗?其次,老师布置作业就是为了让孩子去巩固学过的知识,那么帮助孩子认真巩固,并告诉他忘记是正常的,之后根据规律去复习——我认为这样是对的。
那为什么有些家长会生气呢?上周我和孩子一起背了几篇课文,除了几篇古诗是我读书时背过,有点印象,几段课文孩子比我背的快。所以,你会发现孩子记忆力没问题,甚至比成年人更好,那就是方法的问题了。可能家长对孩子有过高的期望,觉得学过的都应该记住,记不住就是不认真,这是态度问题,态度不好就应该指正,只是指正也还行,不要上升到对孩子否定,训斥、批判的层面,那就严重了,经过几次后孩子可能会不自信、不想学,家长再说他就不听了。
相反,犯错时家长耐心指出错误,并引导后续认真复习,一般来说孩子不会反感,他也希望自己能够做得更好,得到家长的肯定。如果发现错了这么多,我立马情绪上头了,那后面的结局就一发不可收拾了。家长情绪稳定,不动辄发火打骂,遇到问题愿意与孩子耐心沟通,不以成年人的想法妄自揣度,而是站在孩子的角度换位思考。家长需要帮助孩子解决问题,而不是站在审判位置去评判孩子,当他犯错时,应该先改正,然后反思为什么会错,如何做以后才不会错。那就是后面我的建议了:订正、摘抄到错题本、复习直至牢记。
最后,开篇的一句话与大家共勉:要从陪伴学习转变到学习陪伴。本书涉及到的内容远不止这些,大家有兴趣可以去阅读这本书。如果家里有娃在上中学,作者还有两本热销的《与孩子一起走过初中三年》、《与孩子一起走过高中三年》。我结合自身做了以上的分享,希望在育儿的道路上,我们都能找到适合自家娃的方法。
(明日控股 蔡溢宁)